为积极响应国家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号召,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践行回信精神,增长知识才干,厚植爱农情怀,根据河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知要求,太阳新城网站本科教学部团委组织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团19名师生前往濮阳市清丰县南乜城中心小学、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围绕“乡村助教、非遗传承、红色研学”集中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青春,用意志书写奋斗。

在此次活动中,学子们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乡村孩子的关怀、对红色精神的敬仰与传承,拜人民为师,毅然投身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用心学、用心记,并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乡村事业添砖加瓦。
红色传承:革命旧址学精神
在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旧址纪念馆,古老的建筑依然屹立,岁月的痕迹不曾抹去,志愿者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通过参观学习,志愿者们深入了解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张照片都浓缩着历史的记忆,每一件文物都传递着岁月的厚重,每一个故事都赓传着革命的精神,而这一切都将如一盏盏明灯,照亮青年学子前行的道路,激发他们内心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拜人民为师:以“麦”传非遗
6月30日,志愿者们走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丰刘氏麦秆画参观学习。麦秆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拥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一绝、民间瑰宝”。麦秆画不仅展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当地的手艺人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麦秆画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志愿者们被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精美作品所吸引,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手艺人的指导下,志愿者们认真学习,动手体验,探寻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随后,志愿者们走进南乜城村村民家里学习编草帽这一传统技艺。大家围坐在村民身边观摩学习,只见长长的麦秆缠绕指尖,手指翻飞间,一条条编织草帽所需的“辫子”已被编织出。志愿者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麦秆想要尝试,村民们被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所逗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大家渐渐掌握了编草帽的要领,更体会到了村民们用双手编织出幸福生活的喜悦。
启航:梦想之舟扬帆时
7月1日,青年志愿服务团走进清丰县南乜城小学开展多彩助学活动。在活动启动仪式上,团委鲁宏健老师向志愿者们强调了此次支教活动的重要意义和目的,鼓励青年志愿者们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南乜城小学王瑞周校长对志愿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期待通过此次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认知。

升国旗,奏唱国歌

王瑞周校长对志愿者的到来表示欢迎
心系乡村:知识殿堂寻妙趣
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当地农村儿童实际需求,开设多彩课程,用脚步丈量土地,为当地乡村教育发展助力。志愿者不仅为同学们带去了学习用品及衣物,同时向南乜城小学捐赠了拔河绳、篮球、足球等运动物品。
无论是物理小常识、化学小魔术、生物小科普,还是乐器、合唱、书法、美术、体育等素质拓展类课程,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学习热情异常高涨。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助学行动,也是一次心灵的触碰,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未来的播种。志愿者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无限爱心,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更精彩的世界,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这才是支教的真正意义。

“社会是最好的实践课”,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锻炼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展示青春风采的最好平台。本次“三下乡”活动,太阳新城网站学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体会乡村巨大变化,感受乡村振兴成果,学真知、悟真谛,开阔了视野,加强了磨练,增长了本领。在新征程中,同学们将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实践中学习,在奋斗中成长,在守正中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科教学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