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3月2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2024级材料工程技术三班和环境工程技术三班同学到戚城文物景区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阙门进入景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颛顼乘龙至四海”灰色花岗石雕像。“颛顼”头戴羽冠,手执玉钺,驾驭巨龙,直向云霄,遨游四海。颛顼为黄帝之孙,黄帝、颛顼为华夏民族的联合与统一,为华夏文明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学们在了解人文初祖文化之际也不禁心生敬仰。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又来到雕像北侧的戚城历史物陈列馆“中华第一龙”展厅。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三组蚌壳摆砌而成的龙虎图案,作为仰韶时期墓葬的随葬品。专家学者通过对出土蚌壳进行碳十四测定,确定其距今约6500多年,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年代较早、形制较为完备的龙艺术形象,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接着同学们来到颛顼雕像的南侧“会盟台。春秋时期是戚城的黄金时代,从公元前626年到公元前531年年间,各国诸侯在卫地会盟十四次,在戚会盟就有七次之多。会盟台代表的“讲信修睦,和谐相处”思想,这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质。讲信修睦是维系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团结的纽带。
通过此次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同学们对于濮阳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大学生作为龙的传人,要凝结过去、链接当下、传承未来,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学习,为建立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而勤勉奋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供稿)